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心得

《教学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4-07-11 17:12:51
《教学勇气》读后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勇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勇气》读后感1

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作者提到让学生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是优质教学法的原则。优秀的教师所做的,要远超过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优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教学不同于技巧,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群体共享的。“群体共享”一词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继续往下看,让我了解了作者所阐述的“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它既不是传统教学法中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的方法,也不是关注主动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在共同体模式的教学中,课堂既不以教师为中心,也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主体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伟大事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他在共同体的学习中是如何把握的。在被邀请演讲时,碰到的是一群习惯于只听课,不参与讨论的学生。这样的场面让作者不安,甚至紧张到违背规则地向学生胡乱发问。感觉到演讲像是公开绞刑。当有一个出于对作者同情的学生举手提问时,作者马上热情响应,接着引起了更过的交流,真正的对话、学习就出现了。

这不也是我们近几年来的教学探索、教学改革,推翻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弊端,提倡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共同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也可以当教师,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是知识的代言人,也不是学生关注的唯一焦点,被关注的是知识本身。当然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围坐一圈或是分成小组,在一起讨论讨论。而是共同关注于知识,学生接触的是知识本身,学生与学科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在参与共同体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比学习书本知识时更真实。

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也致力于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学习,在6A U7 at Christmas的学习中,介绍的是一个西方的节日文化。在对于这一知识的学习时,学生本身已经对一些西方的假日有所了解,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型来表达自己喜欢的节日以及在这节日时所做的一些事情,他们有这些知识基础,并不是对于Christmas一无所知的,这样为本单元的学习就奠定了基础。尝试在学习前,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查找有关Christmas的一些资料,对这一西方节日做最大的了解,知道它是在哪一天,人们通常会做些什么事情,有哪些风俗习惯等等。课堂上从谈论学生自己喜欢的节假日入手,进行相关的联想,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Christmas的相关知识上,所有的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表述,所以比起直接从引入课文,在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就更加深刻,掌握得也更好。

《教学勇气》读后感2

一、关上门的教学。

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关上门教学,不能自我蒙蔽和故步自封。我们需要一种同事之间互相切磋、对话的共同体的指引,集众家之智慧来完善教学。我应该带头建立同事共同体,有计划地多组织教研活动,多组织听评课,展开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既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又从中提高自我认识。但提高同事共同体的坦诚对话需要三个元素:对话的新主题,对话的基本规则,需要领导。

二、对话的新主题。

开展有广度或深度的同事之间的对话共同体,需要有对话的新主题。本节探究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文中通过列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种对话的新主题。主题一,是要求在代表课程进度的线上指出老师所经历的关键时刻,通过时间线和我们自己经验的资料,我们把类似的、共同的时刻聚集在一起。当我们聆听彼此的故事时,我们时常会默默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身认同和完整。主题二是要求教师填空,“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________。”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时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言语和影像,更深入探究自身认同和完整。

三、对话的基本规则。

新的对话主题能帮助引发一些关于优质教学的有效谈话,但需要有对话的基本规则来帮助我们尊敬彼此的弱点,而且避免在开始之前使对话冷场。我们需要设立一些基本规则,让我们安静地、以接纳的心态面对别人的问题,去鼓励别人的心灵走出来,允许别人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自己的答案。反思我在听评课时,有时,我的评课有点自以为是,说得太多,以后要注意评课方式,点到为止,引起授课老师自我反思即可。

四、需要领导。

共同体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能改造教学的过程,它有很多形式,能影响很多人。但是,只有领导者期待这种对话并发出邀请,而且提供舒适的空间,它才真的会发生。好的领导常常都与教学过程相关。好的领导从我们一直探讨的教学本身的模式出发,以教与学的伟大事物为中心,创造着围绕这个中心聚集在一起的真正的共同体空间。领导者把老师召回教育学过程的核心,鼓励教师共同工作、分享工作激情,才很可能建立这种共同体。

反思我的工作,要努力做到:第一,要坚持每天至少两节的常规听课,评课时点到为止,允许讲课老师的心灵以他自己的水准和速度去自行发现自己的答案。第二,按计划多组织并尽量全程参加主题教研的学习共同体中,与老师共事切磋。引领教师评课时遵循规则,围绕对话的新主题,公开坦诚地探讨。第三,除了开发本学区资源外,多给老师搭建更大的学习共同体,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让老师开阔视野,放大格局,开拓创新。帮助老师们深入探究自身认同和完整。

《教学勇气》读后感3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 ……此处隐藏11832个字……题、有创造性的小发明。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在整个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自己30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探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他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重新开始。这些问题常常是他惊慌,而他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

30年来,他努力探索教学技巧,但上的每一节课似乎都会遇到同样的情况的:我的学生和我,面对面地进行一种古老精深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交流。但他发现,教学技巧虽能应付,但是仅仅靠技巧是不够的。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存在。

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了解自己对于教学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一件事,当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多样性,忘记了自己走向个性的漫长持续的过程,我对学生的期望是过分的,不真实的。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教学勇气》读后感14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喜欢。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的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翻开帕克。帕尔墨所写的《教学勇气》这本书,读到上面这段话,我就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随着书中一个个教学实例的娓娓道来,我仿佛身临其境,在书中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反思和困惑。

“想象你自己在教室里,你问了一个框架很好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沉寂,你就等啊等。你知道你应该再等等,不要急。但是你的心在敲击着,下沉着,最终你觉得无助而失控。于是你怀着焦虑,愤怒以及复杂感情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而这些情绪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语文课时经历的一幕幕。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而时间在流逝,我要讲的内容还有很多,如果讲不完就要影响教学进度……由此,我的情绪就会变得很着急甚至暴躁,有时还会训斥学生。结果是学生在我的不耐烦的表情或呵斥中变得更加惊慌失措,下次的语文课上很难再看到这个孩子积极发言。遇到这样的事情,教师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甚至是鼓励,让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和语言的发展。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地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的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描述他曾给一个班级上课时的感受。课堂上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举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他把帕克的心思和教学注意吸引过来,帕克竭力想把他从僵化的状态中唤醒,无奈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是徒劳。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的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对以上情景有较深的体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吧?我也是如文中所讲:在课堂教学中会常常不由自主的关注个别走神的学生,竭力吸引他的有意注意,可是往往都是事与愿违,他的“沉默”和我的关注往往会极大地影响我的教学情绪和我的教学计划。面对课堂上那个茫然的学生,我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无能。“虽然我笨拙的表现没有被其他同仁察觉,但我的自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也许课堂上他们通常所采取的“沉默”是一种有效地自我保护方式—“这些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这句话真是如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学生的沉默正是源于他的恐惧呀。我们在没有敏锐的洞察学生内心想法之前,又如何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恐惧甚而采取适宜的措施呢?

帕克先生的话正是在描述我们大家的真实课堂,我们不要仅仅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学生,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做到倾心教学,使得每个孩子在我们爱的呵护之下心灵和体魄都得到健康成长。

《教学勇气》读后感15

翻开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首先吸引我的这一段话:“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

的确如此,在我从教十年中,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的增长,我体验过快乐和痛苦。我想这书是适合我的,我爱学生,我爱教学,我体会过在课堂上师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灵的撞击而产生的教与学双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课下来,自己都会久久回味。那时就是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莫过于教师。曾经,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眼前的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力量,无法扭转,我痛苦;面对学科教学,个人魅力与死板的课堂完全背道而驰,是身心分离的痛苦;面对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每学期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心情的低潮,我不想走进教室,害怕见到学生,害怕去面对各种问题,平日里可爱的学生变得陌生、不可理喻,我觉得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好远好远。我很害怕这样的时刻,总觉得自己太无能,什么都处理不好。我知道自己爱学生,可他们为什么要与我作对?或者对我如此冷漠?幸亏我知道这种时刻总会过去的,风雨之后总有彩虹。于是乌云确实也就这样慢慢过去。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了我们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读了《教学勇气》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世上并不只有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数量也并不少,快乐与痛苦并存,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经历着的,我释然了。而且因为帕尔默,我发现了原来我的痛苦也是来自我对学生和教学的热爱,看来这也是种与幸福并存的痛苦了。

《《教学勇气》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