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1 16:50:17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进行数学归纳概括的经验和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数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三组,有规律的数出来,理解每一组棱的长度与长、宽、高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对于那些构建空间观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并不容易。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炫我两分钟。

首先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关系的知识,为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进行铺垫,其次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日常生活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并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都是学生探索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并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体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建立在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历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逐步形成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切土豆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刻的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能注意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认识长方体特征时,学生通过数一数、看一看,拆一拆、比一比等活动归纳总结的,我还设置了具体的问题,例如:数一数:1、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2、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各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这样学生就非常明确,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学生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接着通过PPT让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

第四个环节是挑战自我

第一题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二题下图中的长方体都是由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你知道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这道题设置为以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等知识打基础。

接下来的环节是梳理收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的建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总结收获时往往都是知识上的收获,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方面的收获。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

我们的数学课不应上成句号,而应该上成问号、省略号,所以我设计了课外延伸。(1)这是一个被毁坏的长方体,但它的长、宽、高并未改变。请你说出:原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前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面和( )面的面积都是90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面积都是( )平方厘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时,应点拨学生在数的时候不能来回翻转应固定好位置,以免遗漏。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2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并且思维灵活多样,小组合作也相当默契,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我有一些愉快的感受和一点困惑。

我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愉快,产生这种愉悦情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活泼可爱,能力很强,我能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只是把我当作他们的一个“大朋友”,根本没有那种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一直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都为解决数学问题在“忙碌”。例如:学生在网上查询、搜集资料自学长方体“点、面、棱”各有什么特征时,有一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既然三条棱相交于一点,那么长方体有12条棱,应相交于顶点只有4个。”这一问题确实提得很有“威力”,我在备课中没有想到,但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加入了这一学生小组中,和他们一起上网浏览课件,甚至自制、修改了一些课件内容来补充,以便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这一代学生肯定会超越我们这一代,这也是我这位普通教师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因此,我既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主动为学生参与而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一张“图形王国城门图”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张图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问题开始,同时又在后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2、学生自由上网自学。这种学生上网自学并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参与度。

3、不同层次的练习。在网上练习题中,我设计了“练习A、练习B、练习C”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做。

这样一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面临的困惑:两大目标领域很难两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数学教育目标的两大领域: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在发展性领域中,强调了要让学生认识数学,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感,强调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地获取信息。而在知识技能领域中,强调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应用。我认为这两大目标领域存在着一种十分辩证的关系。在我执教中,感觉是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落实得相对较好,而对于发展性领域的目标落实得要差一些。在这节课中,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两大目标领域的关系,使学生在“长方体各部分有哪些特征这一内容学习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又有能力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自制纸盒或在计算机画图中自己绘制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有经验教师帮助及共同研究的问题。

总之,在 ……此处隐藏11179个字……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表面积概念——当直觉无法判断时需要计算表面积——学生尝试求表面积——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条件和规律——学生独立解决正方体表面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回忆联想,使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做到“凡学生能想的,应该认学生自己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堂课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求长方体表面积必须具备长方体每个面是由哪两条棱相乘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投影片(立体图),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有规律地衬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与棱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立体图,将纸盒展开再还原整合,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与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独立探索长方体表面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学方法、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4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本课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充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